兰台灯下话安全 |
文章来源: 中国档案报 发布时间:2017-08-06 浏览:12096 次 |
安全之事要常念叨:安全底线要守住,安全警钟要长鸣。365天,天天话安全。 先说远一些的吧,古代人们是如何保管档案的?首先,为确保档案安全,古人把档案集中存放在一个地方进行保管,像今天的档案馆(室)一样。古代这些专门保管档案的地方,在西周叫天府,汉代叫兰台和石渠阁,明代叫后湖黄册库,清代叫皇史宬,等等。现在人们还常常喜欢把“兰台”当作“档案”的代名词用,可能“兰台”听上去更诗情画意些,就像本文标题如拟成“档案灯下话安全”就无趣多了。其次,还设定了专人保管文书档案的制度,我们现在还在继续延用,今天的研究馆员是不是昨天的兰台令史?另外,据《周礼》记载,重要档案除正本藏于天府外,副本要藏于他处,就像我们在搞的“异地异质”备份一样,只不过古代少了“异质”罢了。还有,焚书坑儒的秦始皇,毁灭文化又摧残知识分子,但却制定了防盗、防火等档案管理规定,当然这也是为了维护他的秦家王朝。后来历朝也有类似规定,比如《唐律疏议》《明律》都有对损毁档案的惩罚措施。如果把档案丢失或损毁了,管理档案的人轻则要挨300大棍,重则小命儿难保。最后,先人们还发明了防止档案被虫蛀的方法,如裱糊浆里放草药,香薰、晾晒等等。但是,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朝代变迁、绵绵战火、饥馑旱涝,这些天灾人祸使所有档案保护措施的成效显得微乎其微,留存至今的历史档案少而又少,像“唐六件”这样的,算得上弥足珍贵!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政权频繁更替,既有内忧还存外患,有哪个政权还能顾及档案的安全呢?出现“八千麻袋事件”就不足为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档案工作,早期,相继出台了《公文处理暂行办法》《中国共产党中央省(市)级机关文书处理和档案工作暂行条例》《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等。其间,虽经历10年动荡,档案事业出现停顿,后经拨乱反正,一下子又驶入发展轨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国家走上了法治化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至今整整30周年。新时期,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全国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旋即纷纷出台了实施意见。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为档案事业发展起到了制度上的保障,筑牢事业之基,确保档案安全。 现如今,中国已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档案工作的支持力度,在档案馆建设和国家重点档案保护开发工程上投入了大量真金白银,可谓今非昔比,尤其是三大体系之一的档案安全体系的提出,档案安全工作进入一个全面完善的阶段。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部门紧抓档案安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档案安全工作体制,各部门各单位建立起档案安全责任清晰明确、档案安全风险治理切实有效、档案安全预防控制完备可靠、档案安全保障健全有力的体系,有效防范各种档案安全风险。具体有三:一是建立健全各项档案安全保密制度,用制度管人,靠制度办事;二是切实改善档案保管保密的硬件条件,使馆库和办公设施符合国家标准;三是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确保档案的安全保密。 今年6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档案安全工作会议,是继2010年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以来又一次专门以档案安全为主题的全国性会议。此次会议内容的关键词主要有总体国家安全观、档案安全、经验做法、目标、任务、要求……从这些关键词中,看得出档案安全工作已上升到总体国家安全的高度。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底线,是档案事业的根基。想学深悟透的可上网找找会上讲话原文。 三伏天,酷暑难耐,生理上会有些反应,但大家不要只想着空调和wifi,一定要提起精气神儿,既要有思想上的认识,还要有责任上的落实,撸起袖子做好人防、物防和技防。档案安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8月3日 总第3100期 第三版 作者: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