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在 梦就在 |
文章来源: 中国档案报 发布时间:2017-08-21 浏览:9846 次 |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无数奋斗在扶贫一线的干部职工舍小家、顾大家,克服种种困难,把对党的忠诚、对困难群众的挚爱化作不停歇的脚步、不间断的帮扶,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荡气回肠、感人至深的赞歌。这其中,也包含档案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无悔付出。以下3个片段是我们3个人在参与全市脱贫攻坚建档立卡验收工作时发生的故事。 请不了的假 “艳丽,我今天是真作难了,身体实在难受,得去医院查查。小郝拉肚子,在政府大楼办完事就直接回家了;小明发烧了,血压也上去了,天这么热,害怕她脱水、中暑;小张入户走访还可以,但业务还不太熟练,没有办法指导村级建档……” 电话那头传来同事杜哥沙哑、无奈、疲惫的声音,一连串的问题,让已经请假、独自带着两个学龄前孩子、坐在回娘家车上的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杜哥,你别急,我在回娘家的路上,等我把两个孩子交给我妈,就火速支援你们。”说完,我挂了电话。 这是全市脱贫攻坚建档立卡(以下简称“档卡”)规范化建设暨问题整改全面验收的第五天。前四天,我们每天都是早上7点出发,晚上12点左右回家。今天,孩子的奶奶生病回老家,我没有办法只好请假把孩子送回娘家。接了杜哥这一通电话,我只能把看孩子的重任交给我妈。而我妈,去年年底因为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半个多月。 挂了电话,我有片刻的失神,想到近1个多月为脱贫攻坚档卡规范化建设工作的奔波,想到这样高强度的检查还要持续两个星期,想到两边老人为此付出的辛苦,想到两个孩子看到我出门时不舍的眼神,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今年5月至7月,河南省新乡市档案局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专门抽调工作人员,成立脱贫攻坚档卡规范化建设小组,全程参与表格填写、立卡、分类、归档、验收工作。在2个多月的时间里,小组工作人员与市脱贫攻坚督查组一道,足迹遍布全市113个乡镇及涉农办事处、近千个行政村。在我们组,他们都这样评价我:查找问题又准又快,有理有据;反馈问题条理清晰,便于整改;撰写报告简洁明了,重点突出。这是我第一次请假,却不想,还不到2个小时就收到了求援信号,而我又不得不火速赶往救援。 这一天,是我们组最“悲壮”的一天:小郝因病没有下到基层;小明中午因为血压骤升被送回新乡;小郭因为中暑吐得稀里哗啦,傍晚被送回新乡;杜哥因为心肌缺血晚上8点去当地医院做了心电图,带着医生给开的药回来继续工作;老赵心脏原本就不好,一直随身携带着药品…… 顾不了的家 晚上10点,从村里检查回来,来不及吃晚饭,直奔办公室。窗外,喧嚣了一天的马路上车辆稀疏,散步的人们早已不见踪影。室内,灯火通明、安静异常。没有话语交流,只有撰写督查报告敲击键盘和汇总分数点击计算器的声音。这是早出晚归、挑灯夜战的第十个夜晚,是连续作战、废寝忘食的第十个夜晚。晚上11点,手边工作还未收尾,电话响起:“张微,明后两天的任务是到辉县市‘盘上’验收,考虑到路远任务重,安排明晚住在山里,请做好准备。”“盘上”是辉县太行山区南寨镇、西平罗镇、沙窑乡等乡镇的俗称,因位置在山区,需要盘山而上,因此得名。接到任务,我们几个人相对无言,心情复杂。 这天晚上回到家后已是凌晨,悄悄走进卧室,看到孩子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安稳,上前摸孩子的额头,滚烫,赶紧喂药。早上6点,孩子高烧未退,电话请求父母支援,匆匆收拾行李奔赴辉县。在出门的一瞬间,我没有纠结,没有回头,甚至连请假的念头都没有。因为,我知道,根本请不下假。 睡不了的觉 一大早,我们准时出发。沿途群峰竞秀,沟壑纵横,有人打趣说:“昂扬,今天我们工作的同时还能欣赏风景。”其实,何止是车外有风景啊,我们一行也是一道风景。由于山区地理条件特殊,贫困户居住分散,走访一户大多需要行走几里山路,这是对大家体力、毅力的又一次考验。 那一天,晴空万里,室外最高温度38℃。入户家访,我们认真工作,调查贫困户识别是否精准、信息采集是否正确、致贫原因分析是否准确、帮扶责任人是否尽责等情况,然后站在院子里的树荫下看材料。贫困户的屋子里很热,因为没有电扇;屋子里光线太暗,因为白天根本舍不得开灯。 行程100多公里,走过2个乡镇4个村庄,到过12个贫困户家中,才算结束了一天的奔波,回到家后正好是凌晨1点。女儿已经睡下,刚过百天的她安静、美丽得如同天使。我屏住呼吸,深情地凝望着她,不敢发出一点儿声响,唯恐吵醒她。 两天后,仍然是高强度的检查验收。一整天,我都有些恍恍惚惚,尤其是吃过午饭奔赴下一个行政村检查那一刻,我把内心需求降到最低:真希望有张床能让我躺下,哪怕只有10分钟,我都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最后,我们想用歌曲《从头再来》中的两句歌词结束这篇文章:“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作者:梁艳丽 张微 窦昂扬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8月17日 总第3106期 第四版 |